来源:时代周报
继年SPAC和基金投资爆发式流行后,投资圈在今年春天又出新玩法——追星式投资。
据路透社3月11日消息称,近期说唱明星Jay-Z、女子网球传奇选手塞雷娜·威廉姆斯、NBA名人堂成员沙奎尔·奥尼尔等诸多名人已加入到SPAC浪潮之中。受名人效应的影响,大批投资者纷纷投资与名人相关的特殊目的收购公司。高盛分析认为,SPAC在未来两年里可能会带来超过亿美元的收购活动。
同时,名人效应也在国内投资市场发酵,在基金圈内催生一场声势浩大的“造星运动”。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中国基金圈首位管理规模破千亿的基金经理张坤成为新晋“顶流”,在社交媒体上,大量投资人为其创建明星超话、粉丝后援会,甚至将其追捧为“娱乐明星”。
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乔纳森·梅西表示:“这些迹象表明,市场正在由情感而不是理性来统治。”名人正在成为投资市场最强的诱食剂。
名人成SPAC“活字招牌”
SPAC,全称为SpecialPurposeAcquisitionCompany,既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通常被称为“空白支票公司”,其本质是一家为了筹集资金收购最终将上市的私人公司而成立的空壳公司。
今年春天无疑是SPAC最火爆的季节。随着市场投资者对SPAC的投资兴趣激增,美国华尔街、硅谷、娱乐圈、政坛等知名人士和机构现都纷纷涉足这块“肥土”。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称,SPAC热潮已经进入“名人阶段”。
在诸多SPAC公司近期发布的公告中,名人俨然已经成为最常见的元素。宣布某名人加入了该组织或者预备实施一项为某物募集巨额资金的计划,成为这些公告极力强调的任务。
SPAC公司的董事会不论出身、不论行业,只看红不红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从网球明星瑟琳娜·威廉姆斯到奥普拉·温弗瑞,再到篮球传奇人物沙奎尔·奥尼尔,越来越多的SPAC公司正在招聘运动员、艺人和其他名人加入董事会。一些首席执行官表示,名人的加入将为文化趋势和消费者行为带来有价值的见解,同时会对年轻投资者带来品牌轰动效应。
对于SPAC来说,利用名人作为公司名牌,可以促成一笔理想的交易。红球收购公司发出声明警告公众:“切勿仅仅基于名人参与而投资SPA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代理主席AllisonLee表示,有更多证据表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s)类投资活动存在风险,对SPAC公司的利益失调感到担忧。
美国证交会表示,SPAC的发起人(如名人),他们的经济利益与普通股东的利益不同。该机构指出,SPAC保荐人通常会以比首次公开发行(IPO)或公开市场投资者“更优惠的条件”购买SPAC的股权。这意味着他们在公司合并中获益更多,并且可能会按照对普通投资者不利的条款完成交易。
维珍航空创始人的SPAC享受了如ETF一样的投资热情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警告中强调:“像其他任何人一样,名人也可能被引诱参与有风险的投资,或者能够比普通投资者更好地承受起损失的风险。因此,投资SPAC绝不是一个好主意。”
前德美利证券首席执行官乔·莫利亚在接受CNN采访时表示:“你可以爱上名人,但不要将这一点与理解如何运行SPAC和SPAC流程混为一谈。”他警告普通投资者在投资SPAC时要做好功课,小心潜在风险。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名嘴吉姆·克莱默此前也曾对投资SPAC提出警告。克莱默称SPAC为“超级富豪们的内部笑话”。“这是名人利用自己名声赚钱的一种方式,”他说:“相信我,你不会想把钱花在别人开的内部玩笑上的,因此防止受伤的方法是在你接触它前先做好调查。”
投资SPAC不过是富豪们的笑话?
他们的警告也不是毫无根据。相关案例显示,比尔·阿克曼的百盛广场顿廷控股公司本月已下跌超过7%。而亚历克斯·罗德里格斯的大满贯公司股价下跌超过3%。
此外,相比传统IPO,SPAC受到的监管不足,利用SPAC保荐人的声誉发生欺诈行为也时有发生。比如体育博彩运营商DraftKingsInc.和电动卡车制造商NikolaCorp.。前者的股价自去年以来上涨了近三倍,而后者曾因遭遇欺诈指控,公司股价在去年9月份下滑。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副董事长查理·芒格最近也曾向媒体表示:“我认为,没有SPAC,世界会变得更好。”尽管对SPAC质疑声不断,但仍然有投资者对它趋之若鹜。正如对冲基金经理马克·尤斯科所说:“对SPAC的批评是错误的,因为它们是一种帮助公司上市的更为便宜和高效的方式。”
“投资娱乐化”此路不通
追星式的投资理念,在中国也遭到了质疑。随着基金公司在宣传中娱乐化倾向愈加严重,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已经出面紧急叫停这一现象。
3月3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在 3月4日,支付宝随后也发布声明表示,将联合包括华夏、中欧、南方、诺安等,永赢基金公司在内的55家基金公司率先响应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出的倡议,将发挥双方优势持续开展投教活动,助力投资者获得更好的投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