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金融界股票
金融界博客
金融界新闻
金融界活动
金融界港股
金融界人才

银行理财再也不香了金融界

来源:菜鸟理财

  银行理财再也不香了。

  起因是前天(8月24日)监管对国有大行的两则指导:

  1、年底以后,不得再存续或新发摊余成本计量的定期开放式理财产品。

  2、9月1日以后,理财产品新增的直接和间接投资,都应优先使用市值法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已使用成本法估值的存量资产,应于10月底前完成整改。

  这里面专有名词比较多,我们先直接说影响:银行理财未来收益波动将会变大。

  收益波动变大意味什么?

  1、银行理财要么失去一大批厌恶风险的保守投资者;

  2、银行理财要么为了维持稳定收益,将降低高波动资产的投资,进而影响收益率。

  大家都记得,年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理财不再承诺保本。

  在以上变化背景叠加下,银行理财未来有可能变成:既不保本,收益还会更低的投资品种。

  你说它还香吗?固收+基金比它香多吧?

  ……

  为什么说银行理财以后收益波动会变大?

  先来简单理解新旧计量办法的区别:

  1、市值法(新):能直接反映资产价值每个交易日涨跌的。

  比如银行理财买了某债券,按市值法去计量,若债券当日价格上涨,自然该理财产品净值也会跟着涨。

  换句话说,这样的计量方式是能让投资者看到“市场心电图”的,风险是数据可视化的。

  2、摊途成本法(旧):用实际利率作计算利息的基础,反映某个时点上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

  很拗口,但简单理解就是:

  资产价值不按市场价格来算,而是按我的买入成本加应计利息来算。

  这种计量方式会带来怎样的问题呢?

  1)银行理财净值不能充分反映市场风险!

  你所看到的银行理财净值是经过修饰的:

  因为每日的收益率是将持有到期收益分摊到每一天进行返息,这是个可以预期的固定的值。

  所以反映到理财产品净值上,净值波动会很小、甚至没有回撤风险。

  但这都有前提:理财产品背后的资产不爆雷、不违约。

  那一旦违约,资产价格明明是大跌的,但反映在银行理财净值上却还是一条缓缓上升的爬坡线,投资者根本不知道这背后的风险。

  你说若知道了,投资者还知道赎回,但因为不知道,很多投资者往往是被牺牲的。

  2)不利于银行彻底打破刚性兑付

  摊途成本法还是会给投资者带来一种假象:银行理财稳得很!保本咧!

  但正如招商证券(港股)所言:

  银行理财估值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摊余成本法估值有被滥用之嫌。

  这有悖于资管新规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则,也不利于银行彻底打破刚性兑付。

  参照公募基金做法,尽量采用市值法估值应是大势所趋,回归代客理财之本源。

  摊余成本估值理财产品规模大幅增长,容易积累风险,危险银行体系的稳健经营。

  所以,对于银行理财,大家明白以后要怎么投资了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nbuhuaerj.com/jrjgg/13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