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中,人们总是喜欢用实力来比较双方,并由此来推断博弈双方胜负的几率。但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概率层出不穷。显然实力并非致胜的充分条件。我们经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其实说的就是主动权在谁的手里。
这个概念在围棋中有类似的体现。围棋既重视实地,但同时也重视外势,两者须巧妙平衡。只急着圈地而失去外势的棋手,最终不可能获胜。
今年3、4月份的几篇文章,“经济危机永不在,把握时代财富密码”及“美元资产进入主升浪”,明确指出由于美国跟随中国进入政策市,美林时钟不再有效。股市已经触底,应投资美国股市、楼市及中国股市,以及黄金白银比特币。这几篇文章准确的估计,导致目前咨询本人如何投资的人络绎不绝。说实话,本人既非股票技术专家,也非投资高手,这一年来投资越来越顺利,更多归结于整体哲理思维及应变能力的不断提升。我收到的问题,有来自于西雅图的青年问:“现在房子抢疯了,我抢不过别人,手里有现金,看着股市高位又不敢进,真难过。。。”,有人问对美股如何看。中国的很多年轻人,则面临的是找不到好工作,或创业不断失败怎么办。。中国的中年人则一个个由于手头资金充足,中国股市出于上升通道而信心满满。针对这些现象,我决定写篇文章来分享所学。
投资及生活当中,主动权其实是大家容易忽略的投资成功及生活幸福的一个关键。主动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不受很多成见的约束。
心理不受约束是投资和生活主动权的内在条件。绝大部分人,无论是有文化的还是没有文化的,都容易受到大量固有观念的约束。无非没文化的观念往往是别人灌输的,有文化的观念往往是自身形成后固化了。
投资中的成见包括:美国崩溃论,中国崩溃论,美林时钟论,中国楼市永涨论,美国楼市不涨论,商业地产风险论等等。成见的产生有其心理学原因,归根到底是智慧有限。在此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
·美林时钟。这个概念,在无数美国投资者心目中根深蒂固。无非是经济周期性起伏,股市随之。按此规律,今年三月份股市大跌后,没有一年左右不可能恢复,因为是针对十年牛市的调整,有时间及空间上的要求。投资功底更深厚的,甚至已经算出第一轮下跌位置、第二轮下跌位置等等。当时很多人对我提出美股将在一到两个月内再创新高的观点不屑,认为完全违背了股市规律。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美林时钟是针对市场经济而言的。在美国跟随中国模式进入政策市后,美林时钟还有效么?你何时见过中国股市按美林时钟运转?对一个成熟模型了解,但不了解其成立的前提,是很容易犯的错误,还不如完全不了解。这个概念造成美国的大量成熟投资者踏空3月份以来的翻倍行情。
·中国崩溃论。这里论调有很多年了,笔者其实也是略看空中国经济的。首先,大国博弈是长期性的。中国今天的强大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果。而从韬光养晦到大国崛起,从白猫黑猫到强调国有主导,从各国援助到各国围堵,仅为近7年的事情。虽然笔者个人认为这些措施最终会逆转经济发展势头,但从高速增长到低速增长到下滑有个长期的转折过程,看空和做空是两码事。而从投资角度,自年起,当货币的蓄水池由楼市转为股市,中国股市已经进入牛市,而楼市即使微涨,那涨幅也是跑不赢黄金及通涨的。中国楼市规模70多万亿,股市规模不到10万亿(不包括中概及香港股市),水随便流动一下,股市翻个番都不难。何况中国股市一向散户为主,不看估值,是非常适合在经济下滑时上涨的。当年中国经济十年高速增长,股市都不涨,就说明了中国股市完完全全的资金市、政策市特点。另外,世界发展有很多偶然性,比如中国的体制非常适合应对疫情,那么疫情未结束前,中国经济就处于优势。所以,中国崩溃论会大大限制你的投资思维。当然,股市上涨时,千万别头脑发热的相信啥改革牛,大国崛起牛之类就行了,水牛看待即可。
·美国崩溃论。这个问题我就不展开讨论了,仅谈投资。很多文章说美国停滞,已找不到有投资回报的资产,于是资金除了进入中国别无选择。我先不讨论众所周知的特斯拉这种股票涨了多少,仅我近几年在美国买的房产,税后租金回报就高达6%-11%。虽然有眼光水平因素,但对比上海的1.5%租金回报率,应该说明一些问题,因为在上海我有再好的眼光也找不到5%以上回报的物业。总之,考虑问题不能人云亦云,而要实地研究学习。另外,你成功,就一定要别人崩溃,这是一种阴暗心理,这种心理也是注定不可能带来快乐及成功的。
生活中的成见就更多了,典型的如天天坐家里防病毒论(或对立的病毒无害论)、工作必须要稳定的论、熟人信任陌生人提防论、华人坏人论、白人坏人论、年轻人太嫩论、提防油腻大叔论、我没啥本事但也就靠自强论、金钱至上论、情怀论、男人皆坏论、女人堕落论、传统观念论、我的家乡最好论、上海No1论、权力至上论、绝对忠诚论或不忠诚论等等。在此不一一说明了。总之固有观念越固化,你能够采用的改变命运的选择就越少,你就完全丧失了生活中的主动性。任何绝对的、狭隘的观点和做法,都是不符合辩证法的。即使你已经富有,如果思维心理固化,也会走向被淘汰之路。
人都是有自己观点的,如何知道自己的观点是主观还是客观呢?这就要懂得一些方法。打个比方,我每次发表一种言论,一定在几千人的朋友圈中引来各种评论,有支持的、反对的,很正常。那么我只要看看谁在支持,谁在反对。俗气一点,看看支持和反对者的平均收入水平及我所了解的幸福指数,心里也就有数了,会选择性的根据好的意见调整自己观点。
家庭及朋友信任度。
家庭及朋友信任度是能否掌握主动权的外在条件。但我们投资一般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我观察四周,夫妻无法达成共识是投资约束的重要原因。比如家庭各类资产的买进卖出(具体的说,华人应该持续的卖出中国房产,增持A股、美国房产),没有夫妻共识或一方对另一方判断的绝对信任,基本无法实现。我这几年理财效果较好,是人品较好,融资相对简便。因为国人融资一般通过亲友而非银行,且涉及复杂的跨国资金流转。没有一个信任你的亲友圈子,除非你钱多的不得了,否则很多投资行为是受到很大限制的。
同时,亲友圈对你生活幸福度的影响,就更不用多说了,几乎是决定性的。因此,如何善待亲友,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你成功的最重要的根基。
下一阶段生活及投资的建议
生活投资都要顺势而为。人生的目标是追求一个圆满幸福的生活,而没有主动性及自由的生活是很难幸福的。比如,如果我仍然呆在国企,朋友圈不能随便发,文章不能随意写,旅游不能随别去,我是不会感到幸福的。而投资则是要以一个灵活的组合,最大限度的增加收益、控制风险。隔离一周多,我通过与金融界各路朋友交流,已经确定了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投资的方向,于是剩下的就是旅游及与各路朋友交流了。以下是我8/16-8月下旬的湖南游线路。
投资不能完全基于你个人对未来局势一厢情愿的判断。我的看法有:
1.中年富有阶层尽快退出实体经济,专注生活、健康及投资
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首先是供给过剩,其次是贫富悬殊,最后是老龄化。这些我在几年来的文章中不断强调。比如我们为什么必须学会放松那篇文章。60、70后这一代,具备了勤奋的美德。但很多人除了工作和赚钱,似乎培养不出太多其它兴趣爱好,这也是一种狭隘、执着的表现。说的难听一点,无非放弃不了表面的名利及权力,如果你觉得是为社会贡献大可不必,因为社会更需要机会而非产能。一般而言,年纪大了,创新能力就弱了,多数中年人无非靠的是经验及社会关系。你不退出,年轻人就缺乏机会,社会就缺乏活力。在供给过程的年代,有30%的人干活,就足够养活社会了。需要你去拼命么?人生苦短,及时顺应时势享受生活为好。当然,你坐在一个轻松的国企或政府领导位子上,责任小待遇高的,自然没理由这么做。而你已经衣食无忧,还非要创业拼搏,或坐在火山口的位置上的,则值得好好考虑如何退出。
好了,我们再转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我坚信,过去这几年,到未来十年,中老年人,将呈现越勤奋努力工作创业的,资产越会缩水,而越放松娱乐投资的,资产会越上升的特点。因为前者不符合天时地利人和,不可避免的把自己固化到了某一个领域,而大概率的,这个领域不太可能是一种极其领先的、供不应求的领域,而是一个与年轻人抢饭吃的领域,既不好玩,也不高尚。说实话,想脱离固有频道也是不容易的。我离开国企经历了一番磨难,创业及放弃公司又经过了好几年的安排。相反,出于自由状态的投资者,反而可以跳出来看待一个个新的机会,并及时把握。
2.年轻人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参与社会竞争
这一代年轻人有点苦,因为机会没有上一代好,国际环境也恶劣了。如何应对得写本书。但关键还是两点:1,开放的心态2,善于学习。每个人资质有限,能领会多少算多少吧。社会竞争本来就很惨烈,如果你还被思想捆住了手脚来竞争,那也只有垫底了。
3.投资要稳妥性与流动性相结合,分散投资
分散,首先是国内与海外投资相分散,保持无论何种国际形势下的资产的灵活性。我本人在美投资比较倾向于商业地产,而中国投资倾向于股市。黄金、白银也是要适当配置的。有关美元投资的文章我写过不少,本文就不多讨论了。此番回国,虽然还在隔离,还是做了很多投资研究。比如,国内因为为散户市,量化投资收益高于美国这种机构博弈市场。而量化投资包括股指增强策略、中性策略及商品三种。各有特点,也各有擅长的公司。当然,中国这个领域目前还都是私募领域,门槛较高。有条件的,尽量通过私募投资,没必要做一根韭菜去参与市场博弈。
综上,在生活及投资中,除了积累资历及财富,掌控主动权极其重要,失去主动就是衰败的开始。而主动权既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布局。有时要清空自己,才能迎接未来。
识别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