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日前,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办的“浦江养老金融夜话”第二期活动特邀经济学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作题为“‘双循环’新格局下的经济、政策与投资”的主题演讲。
论坛现场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完善。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将会是怎样?又将会有哪些新的政策与投资机会?日前,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办的“浦江养老金融夜话”第二期活动特邀经济学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作题为“‘双循环’新格局下的经济、政策与投资”的主题演讲。本次活动由上海金融业联合会、浦东新区金融服务局、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上海市基金同业公会、上海股权投资协会、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共同主办,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新华社现场云对活动进行全程视频、图文直播。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彭毅,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党委委员、总裁张凤明,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徐锋,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总裁助理李志琴以及来自政府和监管部门、金融界、企业界、协会、研究机构等近位领导和嘉宾出席本次活动,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领导致辞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徐锋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徐锋在致辞中表示,“双循环”正在成为一个热词,数月以来中央多次重申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短期来讲,“双循环”是“十四五”规划重要的关键词,长期来讲,这意味着我们过去的国际大循环格局肯定会发生变化。那么在“双循环”的新格局下,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投资都将面临哪些变化?管清友院长的分享将为大家释疑解惑。近日,太平养老保险召开了年战略务虚会,这是为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集团发展战略和相关要求,认清公司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进一步厘清公司变革创新发展思路而召开的会议。会上,公司管理层就公司“十四五”规划进行研讨,也想借助此次论坛启发下一步加快发展业务的具体思路,持续推动内部变革成长。管清友院长是 的经济学家,多家重要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也是令人尊敬的金融界大咖,能够现场聆听他“双循环”新格局下经济、政策和投资演讲,一定能够收获到更多更新的观点和看法。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总裁助理李志琴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总裁助理李志琴在致辞中表示,“浦江养老金融夜话”举办到今年已经是第三年了,每期都请一位大咖做演讲,在这里大家收获了很多的知识。我们也深切感受到太平养老保险公司是一个非常重视学习、战略规划和员工培养的组织。近期,大家也在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就个人体会而言,从年开始中国即将“开启新的征程,践行新的理念,构建新的格局”。准确理解新格局,要把它放在当今中国所处的历史阶段和世界背景下,即统筹考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管清友院长来分享他对新发展格局的理解,他将回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的不同历史阶段,梳理我国产业发展路径,回答为什么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当下的主动选择这一关键性问题,并给出当前新的资产配置策略,干货满满,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收获。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是新华社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的重大成果,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服务、共享、多赢的多功能平台。中心联合众多权威机构着力打造“陆家嘴讲坛”,通过论坛、讲座等形式交流分享知识、思想和经验。在不同寻常的年,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与太平养老保险继续共同精心打造浦江养老金融夜话这一系列讲坛,为大家提供一个学习、交流、收获的平台,相信大家将继续携手共进、精诚合作、实现共赢。嘉宾简介管清友,青年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民生证券原副总裁、研究院院长。美的集团、南华期货、陕国投等多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中关村股权投资协会和广东创业投资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长期参与政策咨询及决策建议,目前兼任财政部财政改革发展智库特约专家、财政部发改委PPP专家库双库专家、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著有《刀锋上起舞》、《新常态经济》、《石油的逻辑》等专著。主旨演讲经济学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经济学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作了题为《双循环新格局下的经济、政策与投资》的演讲。管清友院长从三个维度进行了观点阐述:一是从历史长周期来看,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战略机遇期;二是从产业升级和技术演进来讲,中国仍然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赛道上,投资机构要在确定的赛道上选到好的运动员,一方面要规避风险,另一方面要抓住关键机会;三是从资产配置角度而言,中国居民的资产池在发生转换,金融业进入到了一个新时期,保险业的黄金时代刚拉开帷幕。从历史长周期来看,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战略机遇期首先,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经济或者是中国的发展。年中国遇上 ,今年遇到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年后我们又遇到了很多金融风险。作为高净值群体,估计有很大一部分会焦虑,我曾经一度焦虑过。其实这几年,无论是资产价格波动还是中国外部环境变化,中国正处于关键当口,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的升级,确实有很多新问题需要我们解答,有很多新趋势需要我们破解。近期有两个事情,一是财政部在境外发行负利率债券,充分利用境外便宜的资金。二是十月以来信用债违约,令很多机构大跌眼镜。前段时间,我们统计过一次,今年违约的信用债有1多亿,现在可能更大了,超过40%的违约都是来自于AAA评级的企业,这让很多投资机构欲哭无泪。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当然这里有所谓的局部性的风险以及我们遇到的一些新趋势。现在,让我们从一个相对长周期或者是几个不同的维度来梳理国家的走向、经济与未来发展的前景。从大历史来看当前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到底怎么理解?大家知道,工业革命距离现在差不多年,中国在这年中的历史脉络相信各位已经很清楚。年前,中国人正处在乾隆年间,以天朝上人自居。从统计来看,这是EIU的统计,因为测试当时的经济总量比较难,总体来看当时的实力还是不错的,更多的其实还是国家的使命,特别是工业和制造业的能力。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 的一年,按照这个统计大概发生在嘉庆25年,也就是年,正好是两百年前,随后就一路下行。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再度出现回升,大概是在改革开放后,这是一个大的脉络。三百年前,中国人闭关锁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国运由此逐渐衰弱。再复盘到年前,恰逢洋务运动时期。那时已经感受到了外部压力。这是晚清所谓走向近现代化的一次努力,再往前数大概是八九十年前,国民政府也是希望推动国家走向近现代化,但年日本全面侵华基本上终结了这个过程。从不同的维度去看中国的发展,可能感触会不同。最近,我一直在思考问题,发现经济学在很多问题上的穿透力不够,特别是对于大的周期。我们可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