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金融界股票
金融界博客
金融界新闻
金融界活动
金融界港股
金融界人才

大树银行理财子公司驰援A股别做梦了洗洗睡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www.zherpaint.com/m/
来源:金融界网站最近四大行百亿资金成立了理财子公司。消息一出来,很多小伙伴就激动啦!银行+理财=钱很多很多钱有没有?事实证明,股市被深套并不会妨碍大家因为股市而激动。相反,很多时候因为被套,看什么都像是救命的稻草,反而会更激动一些。然而,激动大概率都不靠谱,即便是银行+理财这种土豪组合也一样。诚然,银行理财很有钱,22万亿都少说了。诚然,为了救股市,监管部门也是拼了。给理财子公司的投资限制极其宽松:无起点金额,无面签,可直投股市......理财子公司有资格而且有钱投资股市。这都没有错,问题是这些都是应然如此。应然和必然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不是可不可以的问题,是能不能的问题。银行理财子公司大规模驰援股市还有很长很长很长很长很长的路要走!今年最火的财经事件就是中美贸易摩擦,这个摩擦到底咋回事你可能整不明白,但是比较优势这个国际贸易经典理论应该已经被安利得差不多了。其实在国际贸易中壁垒众多,全球化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也与经济学理论假设的贸易环境相去甚远,所以这个理论用在国际贸易中,与现实情况也是相去甚远的。但是这个理论如果用到内贸或者是一个国家内部市场的分工中,该理论则更加接近真实。什么意思?那就是说:一个统一市场内部的分工也是可以用比较优势原理来看待的。所以,当银行理财子公司也杀入了基金市场后,面对统一的金融市场,银行理财子公司相对与市场上其他参与者有哪些比较优势和劣势呢?想清楚这些,那么22万亿理财资产会不会进股市也就清楚了。如果把投资股票市场的资产管理业务当成一个生意,那么银行理财子公司在这方面至少有三大劣势,分别是:文化掣肘、人才困境和资源陷阱。首先,我们先说说这个虚的,就是银行投资股票市场的文化掣肘。虽然说资管新规落地后要求银行打破刚兑,新增的理财产品必须是净值型,但是不管是过去的固定收益还是将来的净值型都无法改变银行风险厌恶的文化特征。相对于基金公司、证券公司这些伴随股市而生的机构,银行的风险厌恶程度简直是令人发指,厌恶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大家就清楚了:十几年前,大树还在银行干理财的时候,有一种理财产品叫做结构型理财。对,这货就是现在很多银行在拼命推的结构性存款。不同的是,那时候的结构型理财刚刚引入中国,很多都是真结构,产品一般有个保底收益,然后高收益的一端会挂钩汇率、黄金、石油、农产品、股票、空气......对你没看错,当年理财产品是可以投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几乎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不能挂钩的,不像现在的结构性存款,大多都堕落成假结构了。在这样的产品结构下,客户本金和保底收益绝对安全,但是高收益能不能拿到有风险,算是一个有限风险的东西,风险比直接投资股市小得多的多。在实际的产品运作中,这种产品肯定不会全部都能拿收益,这一点客户也是清楚的。能不能拿高收益取决于对市场的判断,判断错了就只能拿保底收益。这种产品当时很好卖,毕竟保本基础上搏一把还是很有点市场的,而且产品收益结构也并不复杂,大部分客户也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但这个社会是有鸟人率的,就像滴滴无论怎么管理也不可能把打车风险降低为零一样,产品低收益后遭到投诉的情况还是有的,并且有些特殊目的的不良媒体还会故意曲解你的产品黑你。我记得当时有家叫做21世纪经济报道的媒体就没少黑招商银行。不过即便这样。这个业务产生的收益和由此引发的投诉风险成本之间还是不可比的,收益远远高于风险成本,从一个生意的角度来说这事是值得做的。即便是面对黑媒体,从亿级的收益里拿出个百八十万打发一下这些要饭的也没什么大不了。可是这样一个风险有限的业务,最终结果怎么样呢?最后在某行直接给取消了。取消的原因呢?那就是收益是银行的,但风险却是自己的。你可能帮银行赚1亿的收益,但是一百万的风险就可以让你丢掉位子。这种极端的风险厌恶文化决定了,即便是净值化理财产品后,银行还是会追求净值的稳定性而不是收益性。银行理财子公司看上去是和银行分离了,但是在一个品牌下你就要受到一样的文化掣肘。银行在理财新规之前不是没有做过投资股市的产品,当年大树所在的银行就出过通过公募基金间接投资股市的产品,我现在还记得那个产品的名字,叫做「**基金精选」,是一款FOF产品。这个产品怎么样了呢?我记得规模最后好像连1个亿都没有吧?所以,银行就没有投资股市的文化支撑,银行理财子公司投资股市这事不是可不可以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的问题。其次,我们说说这个人才困境,这一点短时间是无解的。银行理财子公司成立后,投资股票二级市场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人才困境。银行理财虽然发展了十几年了,但是这十几年与其说是在搞理财,不如说是在开一间另类的银行,做的都是一手进一手出的游戏,所谓管理费什么的不过就是存贷理财罢了。这样的业务模式下,在理财产品刚兑的保佑下,银行的理财资产管理人员干的其实都是高度确定性的事情。确定性的事情做多了,面对不确定性的事情就容易抓瞎,所以过去十几年的银行理财发展,真到了要真正意义的资管业务时,反倒是人才匮乏了。当然,你可能会说,自己没有人才可以出去挖啊!没错,银行理财子公司财大气粗,出去挖人才就行了。逻辑是这个逻辑,但是你在银行的这块招牌下就会受到这块招牌所带来的体制和文化的制约。你可以去挖人,但挖人不是靠嘴的,而是要真金白银的,虽然银行理财子公司很有钱,但是人家董事长年薪才60万,你说挖你能给多少钱?你能竞争过公募基金公司吗?你能竞争过按照利润提成给薪酬的私募基金吗?并且,现在的情况是,优秀的股票基金经理人才实在是太稀奇了,基金公司自己都不够用,否则也不会出现一个明星经理几百亿规模秒杀的盛况了。资产管理业务最核心的资源是什么?不是大楼也不是背景,最核心的资源就是人才。银行理财子公司在银行的招牌下,这个人才短板是很难补齐的。公司是成立了,但是没有人能投资股票市场,那空有一口袋钱又如何呢?所以,理财自己投资股市不是个可不可以的问题,而是个能力问题。最后,说说这个资源陷阱。资源陷阱这个词大家肯定不陌生,逻辑很简单,就是能躺着把钱赚了就绝不去赚站起来的钱。被这个陷阱坑到的国家比比皆是,国外的有委内瑞拉、俄罗斯,国内的也有山西和大东北这样的地区。资源陷阱能够坑到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这东西去坑一个企业或是一个行业更是不在话下。银行理财子公司在资产管理端相对于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的比较优势是什么?不是管理水平,而是资源,天生的资源。背靠银行,银行信贷及靠信贷勾连起来的客户关系会给理财子公司提供高质量的非标资产,而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作为承销商也有绝对优势,背靠银行,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债券投资可以获得大量高性价比的债券资源的支撑,甚至不排除一些银行为了业绩战悄悄搞点利益输送的可能。因此,银行理财子公司在非标资产和债券这些固定收益投资上具备天然优势,而且这种资源优势相对于基金公司、券商资管可以说是碾压级的。这本来是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优势所在,但是当你站在投资股市的角度来看,这个优势就变成了资源陷阱。想想,低风险高竞争力的容易钱就能赚得杯满钵满,干嘛非得费力气去赚股市那点韭菜钱?有这个资源陷阱在,注定了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发展重点不会是股票基金产品,相应的投入资源也就会很有限。有限资源投入和人力困境、文化掣肘相互强化,最后能投入股市的钱那就少得可怜了。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理财资金之于股市最多就是打酱油的。想去割银行理财资金的韭菜?别想了,还是洗洗睡吧,根本不在一块儿地里。该干嘛还是干嘛去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nbuhuaerj.com/jrjgp/144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